| | | | | |
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天宝宫位于许昌市西北二十五公里的许昌县艾庄乡艾庄村北,与长葛市石固镇相邻。据《许州长社创建天宝宫》碑文载:南宋理宗嘉熙四年(1240年)创立天宝观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年)改观为宫。 天宝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,坐北朝南。中轴线上原有建筑依次为山门、拜亭、岳王殿、关圣殿、老君殿、玉皇殿、雷祖殿、三皇殿、真武殿。
长葛是与神农氏、伏羲氏齐名的葛天氏故里,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名胜众多。现存钟台遗址、葛仙灵池、敬史君碑、古社柏群等景点可供凭吊游览。立体声影剧院、文化馆、体育馆、人民公园、文华怡园等娱乐场所设施完备,服务上乘。市内每天有通往三国遗址、龙亭、相国寺、包公祠、少林寺、白马寺、龙门石窟、邙山黄河游览区、石人山风景区、鸡公山风景区、神仙洞等中原名胜古迹的旅游专线,供中外客商旅游观光。
早于仰韶文化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十几件骨笛,大多为7孔,能奏出七声音阶。而石固遗址出土的是横吹单孔笛,依此推断石固遗址”出土的单孔骨笛明显早于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十几件骨笛。“石固遗址”属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叠压层,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公元前5500—4900年;而仰韶文化距今约公元前5000年—4300年,属父系社会时期。因此,可以推断这两件骨器应该是最原始的乐器——骨笛。葛天氏被后人称为乐神,除率先创造歌舞外,发明演奏乐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。因此,从“石固遗址”挖掘出的管形骨器(即乐器)看,“石固遗址”为“葛天氏部落”应当无疑。
还有位于长葛市后河镇陉山的擂鼓石沟,沟里布满如鼓一样的红石,据传这是葛天氏演练舞蹈的地方。石固遗址离擂鼓沟约10公里,同石固遗址南北相贯,当年葛天氏在那里演练舞蹈是完全可能的。长葛市后河镇有一“葛仙灵池”,南接石固遗址北与擂鼓石沟相连。池内碧水常流,据传是葛天氏后裔、三国时名士葛玄思其先族所掘。位于长葛市八七路的葛天氏雕像身着苎布衣,手执牛尾的粗狂舞姿尤为引人注目。雕像铭记道:“葛天氏,上古帝王,治世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,创歌八阙,开人类文明先风”。由长葛到石固遗址间的市区大道叫葛天路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"葛天氏之乐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阕",葛天氏是更为远古的部族首领,其民风: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。活动地就在今日的河南长葛市,人们正是希望葛天氏那种古朴自然、热情奔放的生活状态长存,才把这里叫做长葛。
中原大铁佛寺位于长葛市北9公里,官亭乡官亭村境内,西与京广铁路相邻,东与佛耳岗水库相连。在省会郑州、古都开封、魏都许昌之中,交通十分便利。中原大铁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兴于宋,鼎盛于明、清,与登封大法王寺一脉相承,灵气盛世,被誉称为盘龙落凤卧龟之灵地。历代帝皇、名相在此焚香拜佛,大诗人白居易在此诵诗、叩拜,并在葛天氏故里留下珍贵墨宝。铁佛寺所在的官亭村,相传周文王时在此开南北通道,修建亭子,在此召会地方诸侯,后为政府官员在此交换文书或议事,随得名官亭。新规划的大铁佛寺占地58亩,总投资预计1700万元,全部由嵩山大法王投资。铁佛寺坐北向南,由低向高,五进台梯,六层院落,寺前开挖小洪河,建卧龙潭景点,寺后造假山一座,建亭子追溯官亭源渊,在铁佛寺内沿原中轴线依次建山门、天王殿、拜佛台、大雄宝殿、铁佛殿、藏经阁、后山花园等,东西两侧设厢房、僧院、禅院、碑廊、钟楼、鼓楼、地藏殿、菩萨殿、文凤佛塔等,建设规模宏大,艺术力强,看去巍然秀丽,光彩夺目,寺内佛图壁画多彩多姿,观后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,寺前卧龙潭水,清澈见底,微光粼粼,寺中花木园林,
形态各异,风景如画,寺后假山小道,树木成荫,松柏葱绿。目前,高大三米、重达五吨的释迦牟尼铁佛寺已落座开光。投资百余万元新建的五间大雄宝殿矗立中央,金碧辉煌,雄伟壮观,描龙绘凤,栩栩如生;出山主体工程圆满竣工,挑角飞檐,玲珑别致,造工讲究;正准备开工的铁佛寺殿堂为五间双层叠楼式结构,高大雄伟,气势磅礴,是铁佛寺大型建筑之一,投资之多,规模之大,居各殿之首,另外,25尊木雕金塑佛像总造价120万元,可在今年从浙江天台县如意雕刻公司请回,分别坐落山门、大雄宝殿之中,其它各项工程正在相继建设之中。 中原大铁佛寺的开发重建,也有力的促进了地方旅游事业发展,2002年10月,市委统战部、宗教局、官亭乡政府共同投资20余万元在寺前50米处开挖引水补源工程,一补助龙潭之水建卧龙景点,二与佛耳岗水库景点相连通,与佛耳岗旅游开发形为一体,为长葛增添新的旅游去向。
十二连城与凤凰城在城东北5公里金鱼河北岸,沿土岗而筑12处城,连绵10余里形势弯环,连绵不绝,今人称之为十二连城。经考古勘察鉴定,是人工夯筑而成,城为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。从城蜿蜒曲折的走向、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,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,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,即长城。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,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。当地人们见断断续续的12段墙体,把它叫“十二连城”。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。 春秋时期的子产治理郑国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他关心人民疾苦。他生不占民利,死不占民地,死后让儿子葬他于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。老百姓对子产的死非常悲恸,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。地点在今增福庙乡高庙郭村东,那里相传为子产观兵处。子产台为圆形高台,围约100米,高约20米,平地突起,形势高峻。其顶建子产祠,可蹑百级而上。因祠建于拔地而起的高阜上,俗称高庙。民众的虔诚精神感动了黎山老母,这位天神也要为建台贡献一份力量。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产台上,然后沿金鱼河慢慢离去。她边走边抖袋子,把残留的土撒在走过的路上。次日天一亮,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,撒落的残土成了逶迤十余里的“十二连城”。子产台北鱼河南有紫禁城与十二连城相对,附近还有凤凰台。东5里今官亭乡孟寨村有古城一座,传为汉代西凤凰城,那里是春秋时长葛邑旧址。今县城东北13公里大墙周乡和尚杨村南东凤岗上有凤凰城,即东凤凰城。
近年来,佛耳岗水库充分发挥平原中型水库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,按照《国家水利风景区标准》积极参与创建。一是对大坝、泄洪闸除险加固,提高防洪标准。二是对水库进行园林化建设,绿化美化水利工程占地300多亩。三是利用水面资源,增设游船。四是对周边古迹进行开发,先后修建和完善了千年古刹铁佛寺、敬渡口遗址、古社柏等人文景观。已基本形成了休闲娱乐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景观、水文化、水生态特色。据统计,年接待游人达到5万多人次,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钓鱼爱好者和游客,成为本土旅游新的热点之一。
和尚桥的传说和尚桥位于长葛市区东南部的清溢河上。和尚桥的名气,并非因为桥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。论年代,并不久远,论结构,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桥,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。它的名气,皆因附会到它身上的故事。
故事中有一个女人,有一个风流和尚,还有一个聪明的孩子。女人的丈夫久病卧床,女人便请来一位和尚,来为自己的丈夫诵经消灾。那个和尚平时就住在村外的山上,山上有一座庙,山下有一条河。一来二去,这个女人就与和尚相爱了,而那位不幸的丈夫却在不久之后死去了。丈夫死后,女人每到夜深人静时分都会离开村子,涉水过河,到山上的寺庙里与和尚同床共枕,在天亮之前再回到儿子身边。这件事村子里无人不知,其中甚至包括她自己的儿子。不过,儿子虽然洞悉了母亲的私情,却从未与母亲谈论过此事。因为在中国,长辈可以对儿子的爱情横加干涉,儿子对于长辈的感情却无权过问。
多年之后,儿子长大成人,赴京赶考,并成了一名手中掌握了生杀大权的官员。很多村民都认为,和尚活不成了,做儿子的肯定会杀死和尚为父报仇。但出乎人们预料的是,儿子不但没有这么做,反而拨款在那条河上修了一座石桥,名义上是为了方便村民来往于河流两岸,实际上是为了孝顺母亲,方便母亲与和尚见面。那些行走在石桥上的人,对此当然心知肚明,只是从来没有人把此事挑破。过了一些年,母亲死去了,儿子从京城返乡奔丧。村民们认为,有感于和尚多年来对母亲的照顾,儿子大概会将和尚带到京城,让和尚安度晚年。然而,又出乎人们意料的是,在办完母亲的丧事之后,儿子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那位和尚杀掉了。后来,有人在石桥上留下了一副对联:修石桥为母行孝,杀和尚为父报仇。从此,人们便把那座石桥称为“和尚桥”。
关于这座桥,民国十九年(1930年)《长葛县志》载:“在县西南15里(原县治在今老城镇),为邑冲要。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知县蔡绍先创建,因昔有和尚募化,原名和尚桥。万历十年(1582年)乡民李惟臣,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,改名济众桥,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,有碑记。清顺治十八年(1661年)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(沈全,江苏华亭县人,顺治进士,时任巡宪之职)捐俸倡众重修,建河伯庙于北岸,并建沈公祠,有碑记。”
从这些记载里,可以清楚地看到,在明万历十年之前,这座桥就叫“和尚桥”,是因为“和尚募化”而得名。万历十年后,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,想必那时已有了上述的附会,“乡民”感到不雅而改之。自改名迄今,已有400多年,知桥名曰:“济众”者甚少,反倒是“和尚桥”越叫越响,以至于后来京广铁路上所设的这一站站名就叫“和尚桥”,现在的长葛市区近郊所设镇的镇名也叫“和尚桥”。
其实,和尚募化而修桥,在过去是常见之事。据说,全国叫做“和尚桥”的桥有17座之多。这个附会的传说,究竟起自何地何时,恐怕很难考究。是因桥演义出来的故事,还是故事附会在桥上,这也很难说清。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故事,是完全可能的,而且那悲剧完全是一个社会的悲剧。长葛的和尚桥,只是许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桥中的一座,那故事也并非这座桥的“专利”。“和尚桥”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,是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。